复合软包装是食品包装最大的组成部分,而溶剂残留问题是复合软包装最值得关注和实施清洁包装最大的制约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溶剂残留是我们食品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复合软包装中溶剂残留的现状
包装印刷行业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过去若干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相关环保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明显滞后。
迄今为止,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已获得QS认证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为6000余家,其中大部分为复合软包装企业,但实际软包装厂家数量远大于这一数字(有专家推测总数达到10000家以上),而且每年仍有不少新增企业。这些企业平均每家至少有2~3台凹印机,98%以上都是采用溶剂型油墨印刷。这些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安全、环保隐患,特别是普遍存在着溶剂残留而影响食品、药品的卫生安全。我国复合包装的溶剂残留存在三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卫生标准严重滞后,二是包装合格率低,三是危机意识普遍缺乏。
1.我国相关标准严重滞后。由于我国普遍使用溶剂型油墨和溶剂型粘合剂,因此复合包装中的溶剂残留量标准一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溶剂残留规定上限是≤5mg/m2,且苯类溶剂残留量为零;美国、日本和欧洲溶剂残留规定上限是分别是≤2mg/m2和3mg/m2。而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是10年前制定的,溶剂残留规定上限是≤10mg/m2,而苯类溶剂残留量为2mg/m2,新的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反复讨论,才勉强把上限值做了小量降低,但这仍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标准(参见下表)。
这一标准的制定充分听取了食品生产厂和包装生产厂两方的意见,是两方意见综合和利益妥协的结果,但是对食品最终消费者的意见却没有得到体现。对于食品消费者来说,食品生产厂和包装生产厂的角色是相同的、利益是一致的。一般消费者没有机会、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而第三方专业机构似乎也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标准制定机制本身就存在着某种缺陷。
我国与其它国家地区食品包装复合膜袋卫生标准比较
项目 大多数国家标准 美国、日本、欧洲标准 我国现有
标准 我国新拟定标准
溶剂残留总量 ≤5mg/m2 ≤2mg/m2或3mg/m2 ≤10mg/m2 ≤8mg/m2
苯类溶解残留量 0(无检出值) 0(无检出值) ≤2mg/m2 ≤1mg/m2
2.我国复合包装合格率长期过低。2007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9个省、直辖市100家企业生产的100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69%。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有部分产品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系溶剂残留量超标。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合格率还是相对于本身就落后的标准而言的,而实际上更多并未抽样的中小型企业质量状况更差。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明显改进,这已成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和卫生的一个巨大隐患。
3.业内人士对现状的习以为常。由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绝大多数软包装企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成本和价格上,虽然他们也对溶剂残留的状况非常了解,但已经都对超标习以为常,有的甚至麻木不仁。许多企业在进行包装的国际贸易时,对溶剂残留值高仍不以为然,甚至有少数企业负责人指出:我们长期对外出口,外商从来没有提出过溶剂残留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不了解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异造成的。在许多发达国家,软包装许多采用柔性版印刷,采用凹印时溶剂残留也被严格控制,卫生标准已经是成为了企业的习惯,因此,超标溶剂残留对他们来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而他们一般对中国软包装企业使用溶剂的习惯和溶剂残留的严重性常常没有意识到,因此,也大多不会专门提出溶剂残留的问题。总之,在国内市场上溶剂残留超标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而在与国外客商进行买卖时,常常不会特别重视。复合包装与食品本身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因为包装是以食品保护者的身份出现的,更不容易受到质疑,而且消费者也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溶剂残留的状况。我们近年来经历的多起“毒玩具”、“毒奶粉”及类似的重大事件,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似的。因为一旦问题暴发,很可能是灾难性的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