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软包装杂工-发帖时间:2022/10/29 16:51:02所谓“溶墨现象”,是指经过复合加工的软包装印刷品表面局部区域的油墨(通常是白墨)产生了被溶化、移位或消失的现象。本文中,笔者对溶墨现象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与醇溶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图1为采用醇溶胶以溶剂型干式复合工艺加工的醇溶墨印刷品/VMPE结构的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该产品刚下机时并无异常,溶墨现象发生在熟化处理后。
从图1(左)来看,发生溶墨现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图1(右)来看,溶墨现象只发生在白墨层,其他彩色油墨未受影响。

从上述现象分析,发生溶墨现象的原因应是干燥不良,这里既有白墨层干燥不良的原因(印刷干燥不良),也有胶层干燥不良的原因(复合干燥不良)。
对策:强化印刷、复合工序的干燥条件(速度、风量、风温等)即可。
与酯溶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1.油墨拖尾现象
图2为采用酯溶胶加工的塑/塑结构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在该产品上,白墨层的后缘有明显的“拖尾”现象。
复合过程中使用了平滑辊,可能是由于复合加工速度过慢或白墨在酯类溶剂作用下的“复溶性”太好,使白墨被部分溶解,并由平滑辊带到了印刷品表面原本没有油墨的区域。
对策:提高复合加工速度。
2.“划痕”现象
图3、图4为另外两种溶墨现象。如图3所示,在一部分复合制品上,特别是含VMPET膜的复合制品上,该溶墨现象表现为沿复合制品纵向的“亮线”,与“亮线”相对应的多层油墨全都消失了。
直观地去看这些“亮线”,会认为这是一种“机械划伤”,因此也有人称此现象为“划痕”现象。
如果图3所示“亮线”真的是由“机械划伤”所导致,那么“划痕”就应该都沿着基材运行的方向(即复合薄膜的纵向)呈现。

但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不同存在“亮线”的复合制品上,“亮线”的延伸方向既有横向的、斜向的,也有无规则形状的。在图4中,不但是与“亮线”相对应的油墨层消失了(如图4(左)),甚至与之相应的镀铝层也消失了(如图4(右))。这些现象显然不能用“机械划伤”的理由进行解释。

笔者曾在一家客户的生产现场,从刚下机的复合膜卷上裁下两张复合膜,一张拿在手中,另一张放入50℃的熟化室中。
5分钟后,拿在手中的复合膜完好如初,而从熟化室中取出的复合膜呈现出类似于图3的状态。这说明受热是此类“划痕”现象显现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据一些客户的信息,某些“划痕”现象仅出现在经过熟化处理后的复合膜卷的靠近卷芯的部位。
某客户曾介绍:将75%原桶固含量的溶剂型干式复合胶黏剂改为50%固含量的,再加工同样的复合制品时没有出现上述“划痕”现象。
另一客户介绍:改用另外一家油墨制造商的油墨,在胶黏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划痕”现象没有再现。
综上所述,“划痕”现象出现的必要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油墨的配方、胶黏剂的分子量等因素。
不过,很显然的是:油墨配方中的某种成分是该现象显现的基础因素(或称“内因”),其他因素均属于“外因”。
对策:
(1)在已经发现存在“划痕”现象,且仍有批量性印刷膜卷尚未被复合加工的情况下,采用“室温熟化”的方式应为最佳解决方案;
(2)在已经发现存在“划痕”现象,且没有印刷膜卷尚未被复合加工的情况下,更换胶黏剂和/或更换油墨都是可选方案,但都需要通过试验以确认其效果。
与无溶剂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图5为采用无溶剂型干式复合工艺加工的塑/塑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此类现象都发生在熟化处理后,且熟化温度大都在40℃左右。
原因:
(1)白墨层干燥不良;
(2)复合膜卷中压力分布异常。
在上述原因中,(1)为必要条件,(2)为充分条件。
对策:
(1)强化印刷干燥条件,使白墨层充分干燥;
(2)不要使用有“荡边”现象的基材;尽量减少接头,且接头处务必粘贴平整;适当降低复合膜卷的硬度。
|
- ·铝箔袋复合时出现麻点、波浪鱼鳞片、丝纹、蘑[4-16
- ·无溶剂胶粘剂使用的三大难题及解决办法![4-10
- ·无溶剂复合的工艺,不注意这几点等于白干![3-31
- ·无溶剂复合在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上的应用实践![3-20
- ·无溶剂复合白点气泡问题解决攻略[3-5
- ·无溶剂复合中镂空图案与镀铝白点问题的解决方法[3-3
- ·厉害!无溶剂复合PET//AL工艺技术难点[2-27
- ·铝箔复合袋剥离强度问题及解决策略,高温高湿环[2-19
- ·无溶剂复合关键技术要点与问题方案探讨[2-12
- ·关于无溶剂复合的八个控制要点[9-27
公众号 客服
微信